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叶麦穗 广州报道 临近年末,新一轮消费贷利率优惠活动如期而至。不过,此轮营销活动更具理性,并未出现今年9月份个别金融机构消费贷利率降至“1字头”的情况,而普遍为“2字头”。同时,多家金融机构近期发表声明,提醒客户谨防不法贷款中介超低利率背后的陷阱。市场人士普遍共识,在促消费,以及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消费贷利率仍有下降空间。
大行多保持在3%之上
消费贷利率2024年“真香”,从3字头降至2字头甚至1字头,可谓是异常火爆。今年消费贷“花式”促销,各路机构通过新发产品、发放利率优惠券、纳入“白名单”、拼团购等方式“多管齐下”调节利率水平,“ 价格战”尤为激烈。
12月份多家银行消费贷优惠活动上新。其中,有银行消费贷最低利率可至2.78%。北京银行京e贷最低年化利率(单利)为2.78%,最高额度1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3年,活动于2025年1月31日截止。目前该行最低利率较11月份有所下降。11月份,该行京e贷年化利率(单利)低至2.98%起,活动截止时间为11月30日。
浦发银行“浦闪贷”也推出限时优惠,年化利率(单利)低至2.88%起。招商银行北京分行闪电贷京城“惠”消费活动,年化利率(单利)低至2.88%起,活动于12月底截止。
杭州银行一条个贷广告显示,叠加首贷券后,消费贷最低利率为2.88%,可贷金额最高20万元。新客首次贷款还将获得50元话费,达标后还有机会获得最高100元话费。
除了“价格战”之外,提升服务也是选项之一,12月18日,中国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从2025年1月12日起,将个人网上银行“消费贷款”相关线上服务迁移至手机银行,包括贷款申请、面谈、签约、提款、还款等。中国银行提示称,如客户在个人网上银行有相关在途业务,请于2025年1月11日前处理完毕。
国有大行目前相对“淡定”,消费贷的水平多数还维持在3%之上。如农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目前的最低利率是3.1%,20万元以下可以网上申请,20万元以上则需要线下网点申请。中国银行的中银E贷的贷款额度则是20万元,最低利率为3.4%。
整体来看,临近年末银行这轮“大酬宾”活动相对理性,没有出现9月份个别银行消费贷利率下破2%的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超低价的消费贷并不是人人有份,其多数都设置了一定的门槛。比如白名单客户等,有的则要求申请者是国企或事业单位员工,或者是医生等特定职业人士等,不同银行的要求不尽相同。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记者表示,信用卡、消费贷是金融机构的触达场景之一。元旦、春节期间,消费力“爆表”是营销良机,金融机构应持续关注消费者行为、心态变化,灵活调整产品策略,确保创新产品能够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消费金融客户和业务规模化增长。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坦言,对金融机构来说,消费贷市场“价格战”过度,也不利于行业风险管理,需要高度重视业务风险防控与业务可持续问题;过低消费贷利率,可能会导致一些借款人进行套利,容易引发部分消费过度负债加杠杆,并可能催生局部资产泡沫风险等。
超30家机构提示警惕不法消费贷
不过,在银行消费贷开启新一轮优惠的同时,不法贷款中介趁此开始活跃了起来。多位银行工作人员均表示,不法贷款中介往往会打出年化利率低至2%、3%的信贷产品来吸引顾客,除了低息,他们还会打着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洗白征信等诱惑的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但是这背后往往暗藏玄机,例如,收取高额手续费、设置贷款骗局等。
为了打击不法贷款中介,近期已有超30家银行发表声明,提醒广大客户注意,谨防“消费贷”成“套路贷”。例如12月3日,齐鲁银行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风险提示,强调个人贷款资金应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严禁违规流入房地产、股市、基金、期货等领域。如果发现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银行有权收取罚息并立即收回贷款。
此外赤峰元宝山农村商业银行、太原农村商业银行、新绛县新田村镇银行等银行均在声明中强调,未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开展贷款业务合作,并提醒公众提高警惕,避免被不法中介诱导办理贷款。
工商银行中山分行、建设银行台州分行、招商银行贵阳分行、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等在内的多家大型银行也发布了类似的声明,明确表示没有与任何贷款中介机构或个人合作,也没有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代收贷款资料和代为开展贷款调查。
金融消费机构也在积极行动,例如招联消金通过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开展新媒体金融知识宣传,围绕个人征信、分期消费、反欺诈、消费金融基础知识等主题,制作系列原创内容,让广大居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防范电信诈骗,识别金融风险。
此外还通过官网、APP、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渠道,以图文、漫画、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开展线上专项宣传,定期开展线下活动,目前触达消费者超2亿人。
12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下场”发布风险提示称,近期,在社交平台上出现打着“债务重组”“债务优化”旗号的不法贷款中介信息,诱导消费者“借新还旧”或者申请高息过桥垫资,这种所谓的“重组”和“优化”不仅隐藏着高额收费陷阱和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而且可能触犯法律。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指出,应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虚假宣传和诱导。充分认识违规“倒贷”的风险和危害,警惕不法中介隐瞒不利信息、只谈诱人条件的虚假宣传和误导,切勿盲目相信陌生来电、短信、广告传单、社交平台等渠道推送的“债务重组”“债务优化”“免抵押担保”等贷款中介信息,避免陷入相关陷阱。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