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

探知金融乱象“冰山”下的来龙去脉

  • 文学
  • 2024-12-30 21:18:04
  • 28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回首过去一年,理财产品爆雷、上市公司借道财务公司输血、变相高利贷隐现等诸多金融乱象,正如一座座“冰山”,突兀而立。

  冰山理论认为,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的冰山,只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很小一部分,占总体积的八分之一,冰山更多部分是潜藏在海平面下的。而这些隐藏的部分往往是冰山存在的根基。

  回首过去一年,理财产品爆雷、上市公司借道财务公司输血、变相高利贷隐现等诸多金融乱象,正如一座座“冰山”,突兀而立。但若循着线索挖掘冰山之下,这里隐藏着与经济社会更深度的关联。今年我有幸参与了其中多个选题调查,遵循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去探索水面之下的“山体”,甚至冰山周围“水流”对冰山的影响,尝试着更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的来龙去脉,向受众及市场各方还原事实真相,并希望以专业报道的力量推动事件更好地解决。

探知金融乱象“冰山”下的来龙去脉

  乱象背后的人

  所有财经新闻的最末梢,就是人。在这一年的采访中,我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投资人、操盘者、举报人……他们既是我进行财经事件调查时最关键的突破口,又为我的报道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印象最深的是今年“3·15”期间,我在编辑指导下进行的一组变相高利贷报道。虽然此前已经进行了系列乱象的追踪,但背后的操盘模式与借贷者动机,一直隐于迷雾中。

  年初,我收到一名读者的爆料称,我们曾经报道过的多个变相高利贷平台,背后都存在同一家操盘方的身影,并提供了一些线索。

  为了验证他的说法,我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同时潜入借款人聚集的群组,定位了20余家当时市场上较为活跃的“担保系”借贷平台,并进一步摸排这些平台的股权结构、放款方等信息。根据调查获得的信息,我绘制了关系图,发现很多家“担保系”借贷平台都与三家小贷公司有关,并追踪到是由一家公司操盘。

  通过与多名行业人士交流、分析操盘公司的运作模式,我们进一步揭秘了变相高利贷平台在市场上隐蔽生长、快速复制扩张的模式。

  而再往下追溯,尽管严监管三令五申,但这类业态仍然能够迅速“跑马圈地”,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即便年化利率高达100%以上,也有无数选择借入变相高利贷的借贷人。

  他们是什么人呢?有一位借贷人是985毕业生,曾经在外企工作。他在私下交流时告诉我,早先借贷是因为要加杠杆做投资,后来投资失败,信用也出问题,能借的渠道只剩下这种变相高利贷平台。

  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这类平台的借贷人往往是在正常渠道无法借到资金,才“不得已”转向使用变相高利贷。

  举报人、借贷者、行业人士的经历和观点,各自构成了“冰山”下的一个个切面,但他们讲述的故事、传递的信息,让我可以更客观、更全面地观察和思考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回首今年的采访,我最大的感触是,在进行财经新闻调查时,应该秉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尽可能多方面采访事件各方人物,挖掘背后的信息与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细致的验证,避免“有闻必录”,不断还原事件真相。

  乱象背后的深层关联

  乱象的“冰山”之下,大抵都存在内外经济环境的原因。尤其是近两年来,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隐雷”也更容易暴露出来。

  例如,近年的金融茶接连爆雷。在调查采访茶叶加盟商时,我发现很多人都是茶叶市场的“老玩家”,对金融茶规则和门道烂熟于心,知道有“茶托”,懂得炒作。但以往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至少要玩上两年,没想到这一波的金融茶爆雷速度如此之快,很多品牌的价格不到半年时间就从高位跌落谷底。

  究其原因可能是近两年茶叶市场处于下行期,资金流出,“量在价先”迹象明显。部分金融茶价格虽未大幅回调,但交易量已提前大幅下降,市场已经没有充足的接盘力量了。

  与之类似的,还有今年一度引发市场关注的黄金门店跑路事件。我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些连锁黄金加盟店违规开展“存金业务”实际已存在较长时间,之所以短时间出现兑付困难并跑路的情形,与金价阶段性大幅波动有紧密关联。

  还有更多的深度关联隐藏在数据背后。今年6月,东方集团存放在集团财务公司的16.4亿元存款出现大额提取受限。我进一步调查后发现,这家公司在资金链紧绷的情况下,将六成的货币资金存入了控股股东旗下的东方财务公司。

  而这并非孤立现象,我们通过不完全数据梳理发现,这类资金紧张却在财务公司“高存低贷”的风险企业有20多家。他们虽然尚未像东方集团一样出现财务公司的爆雷,但从各项指标来看,集团财务公司的独立性问题难解,隐性风险也在逐渐累积,背后的大股东控制问题呼之欲出。

  再进一步看,集团财务公司这个看似“小众”的持牌机构,实际已经汇聚大量资金,部分规模堪比商业银行。但因其性质,信息披露较少,隐藏在公众视野之外,容易成为上市公司向大股东“输血”的温床。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我们有时候去挖掘这些“冰山”乱象,最重要的意义可能不在于“救末”,而在于总结共性,提前发现危险因子,并发出预警。

  堵住漏洞

  在针对金融乱象采访行业人士的过程中,“卷土重来”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

  很多的金融乱象可以追溯到“前世”。例如,借担保、租赁等名义发放的变相高利贷,“前身”是高利贷“砍头息”;金融茶爆雷、房贷返点乱象,也曾在多年前集中流行过。

  乱象屡禁不止的背后,通常与其高隐蔽性与“迭代”有关。

  一方面,部分参与主体绕开监管规则,游走在灰色地带。上述变相高利贷机构,本质就是借用担保、租赁等名义收取额外利息,使表面利率低于监管红线,逃避法律责任;另一方面,不少主体本身体量较小,用多个马甲掩护,擅长“游击作战”,一旦出问题或暴露风险,可以快速“换壳”,导致最终锁定困难。

  不过,在持续调查采访中,我发现监管的力度也在升级,不断“查缺补漏”。例如,在房贷返点报道引发舆论关注的一个月里,有地方行业协会组织叫停了房贷返点;在变相高利贷舆论发酵后,各地监管部门紧锣密鼓地排查,不少违规的机构主体加速出清;年末,不法贷款中介借“债务重组”牟利等乱象刚冒头时,监管就发布了风险提示。

  2025年,相信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整体目标下,监管力度还将不断加强,金融市场乱象会逐渐减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