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有能力、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最近,美国的关税 " 核弹 " 将全球市场搅得天翻地覆。尽管越南等国愿意取消美国产品进口关税,以避免被美国加征 " 对等关税 ",但白宫高级顾问纳瓦罗明确表示 " 这远远不够 ",还强调问题的核心在于倾销和出口补贴等 " 非关税欺骗 "。纳瓦罗在其最新评论文章中称,这些关税 " 不是谈判 "。
在 9 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针对美国对中国征收 104% 的关税,发言人林剑严正回应:中国人民的正当发展权利不容剥夺,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容侵犯,我们将继续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当 34% 的 " 对等关税 " 被中国以更精准的金属出口管制和跨国企业审查反制后,美国超市货架上的中国产电子产品价格应声上涨 23%,硅谷科技公司生产所需的稀土库存仅够维持 67 天。多家跨国公司陷入供应链紧张的漩涡之中。面对美方新一轮关税 " 核弹 ",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中国又将如何予以回击?这场关税 " 博弈 " 是否会对全球化带来不可逆的冲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在接受直新闻采访时表示,从美国对华关税全面推高至 104% 来看,除稀土、半导体等关键领域或能继续保持有限往来外,其他行业基本难以维持正常贸易。在实践层面,多数出口商、进口商已经按下 " 暂停键 ",暂缓或停止了相关业务。
她进一步分析称,中国对美方动作其实早有整体考量。就当前局势来看,这场关税争端更像是一种 " 赌气 ",特朗普需要借助高调的关税举动来展示 " 强硬 ",而美国政府也预判到在 60 多个可能实施 " 对等措施 " 的国家中,最终愿意与其 " 硬碰硬 " 的只有中国,因此一直在等待中方先作出让步。
关税搞不定中国
直新闻注意到,在 9 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路 • 透社、法新社等媒体纷纷聚焦:再度加税后,中国将以何种方式展开反制?
陈凤英表示,中国有 140 多个主要贸易伙伴,海外投资布局也相对多元,因此在预案层面已做出一定准备。只是特朗普如今的做法过于 " 简单粗暴 ",他仅凭算出一个 " 数字 " 就将其当成关税筹码,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系统性贸易争端并不相同。
" 我发现像上合组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争端解决机制以及中日韩三国对话等,都拥有加快经贸合作的潜力。以往或许可以循序渐进,但在如今的局势下,必须加快推进。例如,将上合组织的安全议题逐步扩展至经贸合作,让区域层面的对话真正转化为务实举措。只要我们充分激活中国的大市场、制造业和购买力,就完全有机会在这场博弈中赢得先机。" 她说。
从经济层面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9 日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澄清中美经贸关系事实,阐明中方对相关问题的政策立场。
白皮书指出,美方近期先后发布 " 美国第一 " 贸易、投资政策备忘录和 " 美国第一 " 贸易政策报告执行摘要,对中国产品全面加征额外关税,包括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中国加征关税、征收 " 对等关税 " 并进一步加征 50% 关税,还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提出征收港口费等 301 调查限制措施。这些以关税等为威胁、要挟的限制措施是错上加错,再次暴露了美方典型的单边主义、霸凌主义本质,既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更与多边主义背道而驰,将对中美经贸关系产生严重影响。中方已根据国际法基本原则和法律法规,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陈凤英强调,近期中国央行对于流动性的调控并非简单 " 发钱 ",而是在 " 国家队 " 层面着力护盘,稳住资本市场信心。她注意到,美国股市因贸易前景黯淡而下跌,但 A 股与港股依然有一定韧性,这说明中国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期仍较为乐观。不过,她也提醒,眼下这场冲突不仅是贸易战,更关乎国际货币体系、全球秩序以及地缘政治的深层震荡,恐难在短期内平息,要真正稳住市场、稳定预期,需要有系统性的智慧和长期准备。
前路仍在:大国竞争下的 " 新全球化 "
此外,有数据显示,美国当前仅占全球商品进口的 13%,较 20 年前的近 20% 显著下降。分析指出,即便美国全面切断商品进口,美国的 70 个贸易伙伴在维持对其他市场出口增速的情况下可在一年内弥补对美出口损失,另外 115 个贸易伙伴可在五年内弥补。换句话说,美国对全球贸易的重要性可能被高估了。
陈凤英指出,中国必须做好 " 在没有美国参与的全球化 " 框架下重新起航的准备。她认为亚欧大陆在市场规模、资本、资源与人才等方面都具备深厚基础,可为全球经济提供新动能。中国与欧洲之间原本就有经贸对话机制,如 2020 年前力争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等,都为这种新型全球化打下了初步合作基础。此外,中日韩自贸区以及上合组织等区域合作框架,也亟需加快经贸层面的深度推进——例如建立负面清单,推动关税清零等。
谈及更广泛的多边合作,陈凤英认为,在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 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层面,中国完全可以更积极地参与或推动谈判。同时,将中亚、中东、俄罗斯乃至更多发展中经济体(" 全球南方 ")纳入合作版图,将有助于 " 重组 " 全球化。虽然这一过程需要时间,但只要中国持续强化自身实力,并善用 " 大国市场 "" 大国制造 "" 大国购买力 ",就足以在国际经贸格局中赢得更多空间。
当前全球正经历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美国一意孤行的单边主义或许正加速这一变局的发展。对中国而言,应抓住这一机遇,与更多国家联手,逐步形成新型多元化格局。
" 美国的保护主义大概率难以长久维系;特朗普只有 4 年任期,其中还面临中期选举压力,经济和通胀状况极可能在内部掀起更大矛盾。马斯克与白宫顾问纳瓦罗的公开交锋便是一个缩影。" 陈凤英说。
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依旧是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只是其内涵与外延与过去的 " 弱势全球化 " 已大不相同。陈凤英认为," 新全球化 " 将更注重互联互通和科技革命,半导体、芯片等关键领域正带动全球供应链的深度协作。美国若一味采取封锁或‘卡脖子’策略,在大西洋两岸乃至全球科技体系中难免遭遇抵制或反制。因而,在这场深刻变革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如何运用自身智慧与实力,通过贸易战等危机来强化自身地位。
正如林剑所言,中国经济向 " 新 " 而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速涌现,不断赋能各国共享科技红利。中国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把共同发展的 " 蛋糕 " 越做越大。中国践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承诺,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中国经济每个百分点的增长都为各国企业带来更多利好。
" 换言之,对美国不能低估,但也无须畏惧过度。除中国拥有较完善的产业和支付体系外,很多国家在此轮博弈中都难以独善其身。既然如此,各国唯有在多边合作框架下寻找机遇和出路,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冲击、实现互利共赢,只要中国把握好机会、积极布局,就能够在重组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更加举足轻重的角色。" 陈凤英说。
作者丨田鑫
上一篇:美国签证EB3,移民类别解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