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

191天完成世纪合并,国泰海通以“上海速度”缔造中国证券业旗舰

  • 文学
  • 2025-04-11 10:41:10
  • 11

2025年4月11日,一个注定会被资本市场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资本市场共同见证国泰君安证券翻牌,A股简称正式变更为“国泰海通”。

这一变更,意味着国泰君安证券、海通证券合并完成最后程序。191天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凭借上海速度,国泰海通承载着国家战略与上海战略就此启航。

“这一重大合并重组不仅为资本市场、证券行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将有效整合上海金融国资优势资源,打造一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一流投资银行,全面服务‘金融强国’建设,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在上海加速集聚、高效配置。”上海市国资委主任贺青如是评价。

世纪合并背后的“历史之最”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最复杂的A+H并购重组案例,国泰海通这场“世纪合并”创下不少“历史之最”。

速度最快, “把两年的流程压缩到半年”,191天完成并购流程,“上海速度”创下中国资本市场A+H并购案的新PB。

合并股东类型最复杂、合并子公司最多,两家机构合并共涉及7支境内外上市/挂牌股票,甚至包括越南这样的新兴市场。海内外同步停牌,也创下历史之最。

监管最为支持,批复效率最快。“上海速度”得益于监管机构全力支持与强大推动,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反垄断审查,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审核,再到中国证监会的核准,以及境外监管主体的认可,每一迈速度的背后都是监管层强力推动。

数据呈现各方努力。自2024年12月23日证监会、交易所受理,到2025年1月17日证监会完成核准及注册(包括上市司、机构司、期货司),历时25天,是证监会审核最快的重大项目。2024年12月26日收到审核问询函至12月30日提交回复,上海交易所仅用时4天,效率之高,前所未有。

上海速度,上海奇迹。自2024年9月5日宣布停牌启动重组起算,到2025年3月14日国泰君安证券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全部重组工作仅用时191天。这个奇迹带来的不只是简单的规模叠加,国泰海通是资源禀赋的战略重组,是中国证券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新典型。

图为国泰海通证券合并重组关键节点。

“白玉兰”计划完成得益于200余名专家超常规工作

国庆7天全员加班、单日工作16小时。

这支超常规工作的团队就是国泰海通合并项目工作小组,代号“白玉兰”。

白玉兰是上海市花,用市花代名,项目小组就是冲着上海名片而去。

上海名片意味着精品,精品意味着超常规的付出。要达到这个目标,没有其他途径,只有加班。

在这191天内,白玉兰团队成员早已“没有上下班概念,而是一直在上班”。特别是在项目关键节点,单日最高会议频次数达到十多次。

白玉兰团队是由国泰君安、海通证券核心骨干联合组成,他们的组建也只是在停牌前1个月才进入工作状态。

“虽有预期,但停牌当天还是有些突然,连多数高管都懵掉。”记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的“白玉兰”计划,2024年8月才进入非公开筹备阶段,9月5日就宣布相关公司停牌重组。

这支团队当时被安排在上海郊区某酒店全封闭办公,“所有人员出入必须签字,手机信号被屏蔽,连家属都只知道‘出差’。”近乎“军事化”的保密措施创造了证券业并购奇迹,停牌前未出现任何内幕信息泄露,但苛刻的保密要求也给项目组工作带来很大不利。

尽管如此,项目组还是立下军令状,“把两年的流程压缩到半年”,原计划120天完成的预案论证,必须在30天内交付。他们联合后期加入的6家境内外财务顾问/独立财务顾问机构(东方、中银、瑞银、星展、嘉林、浩德)、4家境内外律所(海问、国浩、达维、高伟绅)、3家境内外会计师事务所(立信、毕马威、德勤)、1家专项评估机构(银信资产评估),以及股份登记机构、税务筹划机构等200余名专家通宵达旦,协同作战,更是创下国庆7天全员加班、日均工作16小时的纪录。

六大难题当头,没有捷径可走

在宣布合并后,双方迅速进入紧张有序的筹备阶段。细节关乎成败,监管审批沟通、换股比例确定、业务整合规划、人员协调安排……工作组把每个细节都视为关键。191天里,摆在项目组以及中介机构面前的难点密集。

一是,A+H上市券商换股吸收合并面临一系列复杂技术难点。普通跨市场合并本身就难,国泰海通合并又涉及证券牌照整合、AH价差异较大、非同一控制下股东利益如何再平衡等问题,这些都让本次合并方案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多事项无先例,无可参考借鉴。

二是,如何同时取得众多行业监管机构的认可。国泰海通合并涉及多个审批部门,境内包括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上海国资委、上海市监局、上交所、新三板股转中心、上海金融监管局等;境外则包括香港证监会、香港联交所等各类监管机构。

三是,合并工作启动后需在有效期内完成,效率要求极高。鉴于国泰君安证券和海通证券均为A+H上市证券公司,双方均持有境内外多个金融牌照,因此本次合并需经境内外多个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审核,监管要求的量级也同步高企,评估有效期也是个要正视的硬杠杠。

四是,如何系统协调各条线的同步推进,确保各方面不缺席、不滞后,沟通难度超出想象。一方面,由于交易涉及不同业务条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监管和审批,需要系统性的统筹;另一方面,两家机构涉及7支境内外上市/挂牌股票,需要同步停牌,在信息保密的前提下,短时间内与多个证券交易所完成沟通难度极大。

五是,如何确定换股价格、换股比例以及现金选择权价格。换股价格需兼顾双方股价走势、经营业绩与市场预期,换股比例要平衡股东权益,以及AH两地股东利益的平衡;现金选择权价格的确定,既要满足股东的利益,又要保证不对后续交易产生负面影响。叠加2024年十一前后整体股市大幅波动,先是政策刺激下暴涨,后又迅速回调,大幅增加了价格确定的难度。

六是,股东大会审议风险。海通证券H股私有化需要H股类别股东大会通过,且需要同时满足出席H股类别股东大会的股东所持表决权75%以上通过、反对票不能超过所有无利害关系H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10%,表决通过的标准相对较高。国泰君安证券需公司全体股东大会特别决议表决通过。如方案设计未能考虑任一方任一类型投资者利益,整体交易都会面临无法审议通过的风险。

实施挂图作战,合并同时瞄准融合

“这就像是要把两艘航母的强大引擎拆开,再精确无误地重组起来。”将文化底蕴不同,业务情况不同的两大券商主体融合成一个紧密协作的整体,全行业都捏把汗。

国泰海通证券整合小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公司选择了 “分步走”路径,突出润滑剂、黏合剂、催化剂的作用。合并是为了融合,公司决策层合并之初就将交易完成后的整合融合视为重中之重,在上海市国资委的统筹协调下,迅速搭建起由“整合工作指导组、执行组、整合办公室”组成的高效三级组织实施体系,确保整合工作高效协同、稳步执行。

在本次整合中,国泰海通证券设立了整合办公室,这个由两家公司共同构成的跨部门、跨条线的21人对接团队,如同一个强大的“整合大脑”,全面协调推进全集团的整合事项,全力拟定整合工作方案,分阶段设定明确的整合KPI目标,清晰地指明每一个行动方向,明确责任主体与具体举措,并深入实施。

工作组系统编制项目时间表及工作安排(包括一董每日时间表、二董每日时间表、交割每日时间表等),将各条线工作落实到每一天、每个人,并根据工作进展适时更新、预演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仅时间表就更新了百余版本。

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宛如为合并方案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导航。项目团队、中介机构犹如联合舰队,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一个个问题也因此迎刃而解。即使最复杂的股东方交流,由于预案充分,专项工作组以“不放弃任何一票”的坚定精神,最终圆满完成预设目标。

挂图作战,心里有数。国泰海通合并全套申请材料,涵盖了预案、草案、申报、补正、反馈回复、重组委上会、证监会注册等各个关键阶段,文件数量多达数千份;交割阶段亦是如此,现金选择权实施、募集配套资金发行、海通证券终止上市、国际司备案等全套申报材料及公告文件,数量同样庞大得惊人。债权人沟通材料、境内外监管材料也均有数千份之多。在换股交割这个关键节点,为确保海通证券近30万名股东的换股数据准确无误,双方更是紧急组织了近百人的专业团队,认真细致地进行换股数据的计算与复核,忙而不乱,心中有数,确保了合并所有节点顺利推进。

远航新征程

国泰海通证券整合案顺利完成,不仅是一次物理意义上的“券商合并”,更是中国资本市场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制度创新试验”。

截至2024年末,模拟过的合并数据显示,国泰海通证券总资产规模达1.73万亿元,净资产3429亿元,两项指标均刷新行业纪录,或将成为中国金融强国战略的旗舰券商。此外,新机构的资本实力与全球化布局(覆盖44家境内分公司、641家营业网点及10余个境外国家和地区机构)将显著提升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国泰海通证券董事长朱健、公司总裁李俊杰日前联合发布《携手同行共创未来·致客户的一封信》,信中所言:“无论时光如何更迭,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将为您而‘变’。”这个变,变的是战略升维与业务创新,不变的是服务客户、报效国家的初心。这场融合之旅,注定成为中国金融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小规模保密团队到大规模多部门协同作战,从境内监管冲刺到跨境合规破局,这场战役折射出中国金融机构在效率与合规、速度与质量之间的艺术。当“上海速度”遇上“投行深水区”,万亿级新券商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劈开新航道,或许才是这场攻坚的终极考验,也是期许所在。

国泰海通成功合并,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能级提升阶段。国泰海通未来将继续优化整合流程,加速团队和业务的高效融合,以促进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并尽快实现预期的并购成果,不断迈向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引领力的一流投资银行。

有话要说...